加入收藏 | 進入舊版
國內(nèi)國際 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首頁 >> 國內(nèi)國際 > 內(nèi)容
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是怎樣煉成的?
來源:當代江西 作者:未知 時間:2023-05-17 瀏覽字號:[ ]

 

在評說宋代江西文學現(xiàn)象時,黃庭堅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。確實,黃庭堅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化大家,但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,還是他的詩歌和書法。

無論是作為“江西詩派”的領袖,還是作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,黃庭堅身上都展現(xiàn)出敢為天下先、敢于創(chuàng)新的精神。

黃庭堅能在當時名家林立的文壇,另立門戶;在詩歌創(chuàng)作理論和方法上,鮮明地亮出自己的旗幟;在強調(diào)“立意”的前提下,又特別主張在用事、造句、謀篇等方面狠下功夫,特別強調(diào)詩人的學術功底,既做到“無一字無來處”,又不斷變化出新,達到“點鐵成金”的境界。他的這些主張和瘦硬的詩風,對詩壇產(chǎn)生了深遠的影響,被尊為“江西詩派”的開山之祖。

宋代分寧縣,即今天的江西修水縣,有一個雙井村。千年之前,這個秀麗的小山村出現(xiàn)了赫赫有名的黃氏家族。名人輩出的黃氏家族既非權(quán)貴,亦非富商,卻因為在兩宋時期出了48名進士而聞名。

人才薈萃于一族,群星閃耀于一門,雙井村因此在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。

雙井黃氏從第三代黃元吉開始,便想方設法為家族購田置書,他的這一舉措為家族日后的興盛打下了經(jīng)濟、文化基礎。第四代黃中理對于子弟讀書求學更是重視,在他手上,家族藏書萬余卷,開設櫻桃洞和芝臺兩所學館,為黃氏家族的崛起夯實了教育基礎。

雙井黃氏發(fā)展到第五代時,終于迎來了開花結(jié)果的季節(jié)。科舉,是寒門子弟改變命運最為公平的途徑,也是朝廷選拔官員最為重要的渠道。

雙井黃氏第五代勇敢地走上了朝廷取仕之路,在雙井黃氏第五代同族兄弟13人中,有10人先后考中進士,創(chuàng)造了黃氏歷史上罕見的奇跡,時人譽之為雙井“黃氏十龍”。按照中進士的時間排序,“黃氏十龍”分別是:黃沔、黃滋、黃注、黃渭、黃淳、黃浚、黃湜、黃灝、黃渙、黃浹。

“十龍”及第,標志著雙井黃氏科考入仕已達鼎盛之期。以此為契機,黃氏家族的各項條件大為改善,讀書、科考、入仕,成為黃氏家族的傳統(tǒng)。

南宋袁燮在《秘閣修撰黃公行狀》一文中贊揚說:“一門兄弟,共學于修水上芝臺書院。道義相磨,才華競爽,時人謂之‘十龍’。后登第者強半,朝散之長子曰康州太守庶,有詩名,實生太史氏庭堅……”也就是說,在黃庭堅誕生之前,雙井黃氏就已經(jīng)是一個顯赫的家族。

雙井村。

假如雙井黃氏家族就定格在“十龍”年代,也許黃氏后人會記住這段輝煌,但中國文學史以及文化史上能有雙井黃氏的地位?黃庭堅的出現(xiàn),讓雙井黃氏進入了中華文化的視域,而黃庭堅也成為一位彪炳史冊的文學藝術大師。

黃庭堅的成功,或者說黃庭堅的成長,不僅在兩宋及后來的元明清各代影響深遠,也給千年之后的我們以啟示——大師的出現(xiàn),并非偶然。

俗語說,青山綠水出秀才。人才的成長與環(huán)境有著密切的關系。這里所說的環(huán)境,至少包含3個層面:

       一是自然環(huán)境。雙井村的自然環(huán)境,即使在今天,仍然是一方難得的“風水寶地”。

       二是時代環(huán)境。北宋重文輕武的“國策”,給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發(fā)展空間和充裕的生長時間,使得宋代文化人成長為政治精英,較之前人有了一條更為寬闊坦蕩的大道。而科舉制度的持續(xù)性發(fā)展,則是這一“國策”最基本最重要的保障。據(jù)文獻記載,兩宋時期從雙井村一共走出72名進士,僅黃氏一門就有進士48人,堪稱登科者摩肩,名世者接踵。

       三是家庭環(huán)境。在黃庭堅之前,其家族就算得上人才濟濟了。這為此后黃庭堅光耀長空奠定了群星簇擁的基礎。

黃庭堅的父親黃庶曾寫有一首詩《教繩權(quán)學書偶成》,其云:“文字有緣曾弄墨,見來官小免咨嗟。喜將筆硯傳生計,不失詩書作世家。字識姓名能指點,寫因梨栗不傾斜。著鞭莫落時人后,三十塵埃監(jiān)汝爺。”在詩的第一句下面,黃庶自注趣事一樁:“楚俗,子生周一年,其日,陳食、飲、硯、墨、金、帛之具,從兒戲弄,聚家人觀以為樂,繩時先弄墨。”似乎天生注定,黃庭堅必定一生從文,且成就斐然。

這里應該特別提到的是黃氏家族的櫻桃洞和芝臺兩所學館,為黃氏子弟的文化啟蒙和文學啟蒙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。其實,幼年的黃庭堅不僅在書本上學習了儒家的經(jīng)典著作,也在行為上踐行了儒家的孝道精神。在《全相二十四孝詩選》中,“滌親溺器”就是對黃庭堅孝敬母親的生動記述。書院教育、家風熏陶,是黃庭堅赫赫有名越千年的重要的家庭教育基礎。

在評說宋代江西文學現(xiàn)象時,黃庭堅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。確實,黃庭堅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化大家,但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,還是他的詩歌和書法。

說到詩歌創(chuàng)作,自然離不開黃庭堅著名的詩歌主張,即點鐵成金、脫胎換骨、無一字無來處,以及對“平淡而山高水深”詩風的崇尚。

由于黃庭堅的倡導,當時及后來的詩人多以他為榜樣,學習他所提倡的詩歌創(chuàng)作主張和方法,由此形成了一個詩歌流派。

南宋呂本中作《江西詩社宗派圖》,把以黃庭堅創(chuàng)作理論為中心而形成的這個詩歌流派命名為“江西詩派”。

黃庭堅故居景區(qū)內(nèi)的蘇軾題詞的石碑。

有學者認為,作為宋代大詩人之一,黃庭堅對宋詩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一代大文豪蘇軾。

蘇軾作詩以氣運筆、放筆縱意、縱橫馳騁、大開大合、變化莫測、結(jié)構(gòu)復雜,無跡可求,所以蘇詩成就雖高,師之者極少,未能形成流派。

黃庭堅的詩,法度嚴謹,說理細密,有跡可循,所以其追隨者眾多。受黃庭堅影響形成的“江西詩派”,影響了南宋一代詩風,對宋代以后的文學創(chuàng)作產(chǎn)生了深遠影響。

對于黃庭堅作詩技法,以下這三大特點為學界所認同:

       一是注重用字。“要字字有來處”。時人評黃庭堅作詩“一字一句,必月鍛季煉,未嘗輕發(fā)”。黃庭堅還提出詩的“句中眼”,即后人所說的“詩眼”,就是注重對關鍵字詞的錘煉。

       二是重視句法。從《送顧子敦赴河東》“無人知句法,秋月自澄江”中可以看出,黃庭堅論詩的句法崇尚簡易,如秋月澄江,明晰可感。他在《與王觀復第二書》中說:“但熟觀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詩,便得句法簡易而大巧出焉。平淡而山高水深,似欲不可企及,文章成就,更無斧齒鑿痕,乃為佳耳。”

       三是講究章法。黃庭堅講章法命意言論甚多,如:“欲作楚辭,追配古人,直須熟讀《楚辭》,觀古人用意曲折處講學之,然后下筆。譬如巧女繡妙一世,若欲作錦,必得錦機乃能作錦。”把章法結(jié)構(gòu)喻為“錦機”。又如:“作詩正如作雜劇,初時布置,臨了須打諢,方是出場。”質(zhì)言之,黃庭堅所謂章法是講求詩的結(jié)構(gòu)的曲折變化,而這些曲折變化是通過學習前人作品揣摩出來的。

黃庭堅雖講詩法,但他并不固守詩法,而是要求最終超越詩法,達到“不煩繩削而自合”的境界。

《諸上座帖》,宋,黃庭堅書,紙本,手卷,草書,92行,縱33cm,橫729.5cm。

黃庭堅擅長行書、草書,楷書也自成一家,被列入宋代書法四大家之中。在上溯晉唐、學習前人經(jīng)典書法的過程中,黃庭堅學書尤為推崇王羲之《蘭亭序》。

而對黃庭堅書法影響最大的人,莫過于蘇軾。

作為“蘇門四學士”之一的黃庭堅,不僅詩歌創(chuàng)作上,而且在書法上深受蘇軾的影響。在黃庭堅書論中,評東坡書頗多,且多為推崇備至者。

蘇黃既為師生,亦為詩友、書友,兩人的關系親密隨和。

宋人曾敏行《獨醒雜志》曾有這樣一則記載:蘇東坡說,“魯直近字雖清勁,而筆勢有時太瘦,幾如樹梢掛蛇”,意思是說黃庭堅的書法像樹梢上掛了條蛇。黃庭堅則說,“公之字固不敢輕論,然間覺褊淺,亦甚似石壓蛤蟆”。二公大笑,以為深中其病。

由這則笑話可以看到,兩人關系密切,但對對方書法之短處,卻也說得非常形象,且一針見血。